饮食格言八个字

文化大视野专栏是以宁波博物院展览为切入点,展现历史、地理、建筑等多元内容,从不同角度对中华文明进行诠释,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真实、具象的缤纷形态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。
作者:叶俊士,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历史学硕士,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历史学博士,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南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,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讲师。著有《湖上笠翁李渔与杭州饮食文化》(浙江古籍出版社,2019年),参编《中华茶通典》、《《中国饮食文化百科全书》等多部。
夏商周时期,中华文明一跃进入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时代,贵族们用大量青铜制作饮食器具,并形成了一套繁缛的饮食礼仪,以区别等级身份。
夫礼之初,始诸饮食。这一时期的青铜炊具,不仅坚固耐用,精致美观,工艺水平极高,是社会上层人士的专享品,同时也是祭祀场合中常见的供奉用具,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,成为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最典型的就是青铜鼎。作为古代的一种烹饪之器,青铜鼎最初用来烹煮肉食或盛放肉类,大多为圆腹、两耳、三足饮食格言八个字,也有四足的方鼎。从功能角度分,镬鼎,形体巨大,多无盖,用来煮白牲肉;升鼎也称正鼎,是盛放从镬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;羞鼎则是盛放佐料的肉羹,与升鼎相配使用,所以也叫陪鼎。
春秋晚期之后饮食格言八个字,青铜鼎的形制发生了很大变化,专门用于烹饪的青铜鼎并不多,仅有少量青铜鼎因作为祭器而象征性地烧燎过,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礼器,即所谓的列鼎制度。
与陶器相比,青铜不仅具有可塑性,不易破碎和变形等特性,而且硬度更高,传热性能更好,为煎、炸、涮等烹饪技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。这从当时出现了一些新的青铜饮食器具中可一窥端倪。
比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青铜提链炉盘,它分为上下两层,大小基本相同,上层为釜,圆形底,下层为炉,平底,中间有扁方形镂孔饮食格言八个字,相当于炉膛通风孔道。炉底部装有三个距离相等的兽蹄形矮足,上层釜外壁两侧各安有一个三节活环,作为提梁。出土时,这个炉盘的上层釜中存有一条完整的鱼骨,下层炉盘中剩有未烧尽的木炭,盘底有烟炱痕迹,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煎烤食物的青铜炊具。
青铜温鼎,也是商周时期出现的形制特殊的青铜食器。一般由容器部分和盛炭器部分构成,上端容器用以盛食物,大多是青铜鼎三足两耳的形制,而下端盛炭器部分则分盘形和炉形。对于其功能一般认为有三种可能:1.温热食物,类似于现在的火锅;2.与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提链炉盘一样用于煎制食物;3.汉代染器的前身。
染器是西汉时期上层社会非常流行的一种饮食器具,通常由盘、炉和耳杯三部分组成饮食格言八个字。古人把调味品称作染。《吕氏春秋》记载,染,豉酱也,染杯中盛放的主要是以酱、盐为主的调味品。铜染器下面配的炉子,则是为了加热酱料,有一些讲究的还要在染炉底下加一个接炭火灰烬的承盘。
染器的盛行与西汉时期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,西汉人食肉有种特别的烹饪方法叫作濡。濡肉分两步:首先把肉煮熟,在煮时不加调料,类似白煮肉。之后再把肉放入染器内蘸上调料食用。
再加上汉代人实行分餐制,用餐时席地而坐,一人一案,随染随吃,因此染器体量都很小,有点类似现代人使用的小火锅。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,曾出土一件罕见的青铜分隔鼎,鼎内被隔板分为5个区域,因此又称作五格濡鼎,鼎旁边还出土了两套染器,应为墓主人江都王刘非的常用器。
炒是中国独有的烹饪方法,也是中国传统烹饪中最主要的技法,更是中国菜肴名目变化莫测,美味繁复难言的重要原因之一,但是炒菜出现的历史却远比常见烹饪技艺要晚得多饮食格言八个字。
炒这项烹饪技艺需要的先决条件比较多。一般认为,炒制的技术要领是多油、旺火、勤翻、快熟,因此它最重要的物质前提之一是炒具。在金属炊具出现以前,中国饮食史上是没有炒菜的,青铜炊具主要以鼎、鬲、甗等炊煮为主,加工食物的方法也只限于煮(炖)、蒸、煎等,再加上青铜器器型普遍硕大笨重,明显难以用作炒制的工具。
大约在春秋初期,中国已经掌握了人工冶铁技术,但是并未得到广泛应用。直到战国时期,铁器也仍然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。大约到了秦汉时期,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,才促进了铁器在生活中的应用,铁釜逐渐盛行。
到了距今1600年左右的魏晋南北朝时期,人们创造性地把釜从中间劈开,只留下一个半球形,近似于现代意义上铁锅才正式出现。
鸭煎法:用新成子鸭极肥者,其大如锥。去头,烟治,却腥翠、五藏,又净洗,细锉如笼肉。细切葱白,下盐、豉汁,炒令极熟。下椒、姜末食之。
炒鸡子法与今天的炒鸡蛋几乎没有区别。鸭煎法虽以煎名,但从其描述来看,分明是炒制而成。只是书中所载炊具仍是铜铛,也可见当时铁锅并不是家家都有的常见之物。再加上快火炒制所需的大量油料和燃料也不是一般人家所能承担,因此受制于时代、食材、技术等原因,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已经有了炒的技艺,但是当时绝大部分人烹饪的主要方法还是以简单的烹煮为主。
唐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又一个鼎盛期,但是其主流烹饪技艺仍以烤、煮、蒸等为主。唐人记载的名菜浑羊殁忽,据说就是根据胡人的烧烤技术加以升级而成。还有唐朝名宴烧尾宴也以烧烤、羹汤、点心为主,不见炒菜痕迹。
直到北宋时期,随着冶铁业的突飞猛进,轻薄的铁锅开始走向千家万户,甚至远销海外。再加上植物油品种的多样化和价格低廉,炒菜开始大量出现。宋代仅留下文字记载的炒菜就有炒鸡、炒兔、炒蟹、炒蛤蜊、南炒鳝、生炒肺等等。
而《吴氏中馈录》所载肉生法:用精肉切细薄片子,酱油洗净,入火烧红锅,爆炒,去血水,微白即好与现代的炒肉片已无差别。这种快火猛炒的烹饪技艺,不仅因为热量传导速度快而使菜肴保留了特殊的口感和和营养,同时也提高了酒楼店肆的经营效率,为宋代餐饮业的繁荣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。明、清以后,炒菜技法更加精进,成为烹饪的主要技艺,名品以数百计,风味多样,一直延续至今。
当然,以上提到的并非中国古代所有的烹饪技艺,只是其中最主要、最基础的一部分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,中国人的食物品种不断增多,对味的追求也臻于极致,这些都推动着中国饮食烹饪技艺不断向前发展,保证了中华肴馔隽永特异的民族魅力!
邀稿对象:全国文博单位、研究所、相关高校等机构中的一线文博工作者及文博领域专家学者、博物馆文化教育推广者、博物馆爱好者与志愿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