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分析:不要让自己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变成网络施暴者

心理 2023-10-04 18:24

时代的进步,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,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。这十几年来,网络暴力的流行率翻了一倍。

最近的电视剧《开端》里的公交车爆炸案的肇事者,就是因为死去的女儿被网暴在愤怒和绝望中才下定决心要报复社会。

可能上一秒你还在兴高采烈地和朋友聊天,下一秒打开手机瞬间崩溃,仿佛全世界的敌意都指向你,让你茫然的不知所措,无处藏身,也无处辩驳和发泄。

即便等你反应过来,想告诉他们自己当初发言的理由和证据,发现不但无济于事,反而引来了新一轮的攻击,就像植物大战僵尸游戏里的僵尸一样,一波比一波猛烈。

生活中,我们常常发生这样的行为,即明显地感受到他人的判断与自己的感觉不一致时,我们也常常会放弃自己的感觉,而跟随社会和团体中的大多数人的行为决定自己的行动。

《开端》里王萌萌坚持要下车的视频,相信会有部分仔细看视频的人,不会相信王萌萌仅仅是因为错过下车才强迫司机停车的,因为她当时发疯的状态很不一般,但人们看到弹幕上一边倒地诋毁,还是放弃了自己的立场。

刘学州除了网络暴力以及对亲情的怀疑等原因之外,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模仿,他曾经点赞过鹿道森的微博,选择的方式也和鹿道森很相似。

我们再说回一些旁观者为什么会模仿网暴者,因为他们发现其他一些网暴者在发出犀利的指责后,迎来很多人的追捧,有很多点赞、关注,评论。

因此,他们在有意或无意的状态下变成了网暴者,可想而知,当他们看到刘学州的新闻后,一部分人应该会愣住,他们会纳闷自己为什么会变成施暴者了。

人们现在不仅喜欢看大V号的文章,还喜欢看评论,如果文章和评论都倾向于一种观点,那么人们就很容易轻易相信这种观点,而不去深究背后的。

施暴者在现实中可能是一个矮小的、性格懦弱的人,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压倒对方的可能性,只能通过网络这种只有单向攻击的形式,发泄自己生活中的不满。

时尚是社会上或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规范或样式。它涉及方方面面,主要包括装饰、礼仪和生活行为等。

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交流,除了自己的生活之外,也开始涉及社会的热点新闻,如果你对某些事件不知情,没有观点,获得认同感的机会就会变少。

因此一些人会跟风去追一些热点,没有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,就随意评论,其实他们只是通过参与,来证明自己的存在。

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个我,其中本我代表人类的本能、和冲动,只要寻求快乐,按快乐原则行动。

当一个人在匿名状态下时,道德的超我作用很小,施暴者认为反正没人知道我是谁,也不会影响我的声誉,所以本我此时会随心所欲。

踢猫效应相信很多人都知道,当一个人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,会把这种情绪通过置换这种防御机制发泄到别人身上。

和校园暴力中的施暴者一样,网络施暴者很有可能在生活中是受害者,他们会把自己经历的痛苦和恐惧用攻击别人的方式发泄出去,所以在家庭中待过的孩子更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领导者。

相关文章
全部评论